top
请输入关键字
匠人匠心技艺传承
有历史记载的传承工匠
(1736年-1911年)
民国至解放初期工匠
(1912年-1954年)
公私合营后的主要工匠
(1955年-1980年)
发展中的新一代工匠
(1981年-至今)
随着元朝的建立,元大都的宫殿、寺庙大规模兴建,琉璃瓦需求量巨大,亟需一个官方部门统一管理琉璃烧造。元中统四年(1263年),工部在琉璃渠村设立琉璃局,专门进行琉璃瓦的烧造并进行直属管理。工部设局,匠人入籍,入籍的匠人不可再从事其他行当。匠人们曾在琉璃款瓦上打下自己的款识,利于管理和追责。
琉璃局的设立,意味着官窑的形成。官窑是琉璃烧造技艺的集大成者,并由官家直接管理,官窑在进行烧造时需严格遵守官方规定制式。由官窑产出并用于官式建筑上的琉璃,被称为官式琉璃。
据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刘墩桢介绍,琉璃窑中最古老的当属北平赵氏主理的官窑。“琉璃赵”从元代大兴土木之际由山西调入,此后经历过许多窑主。
有记载的窑主,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的赵邦庆,此外还有嘉庆年间的赵士林等,他们都是”皇商“,享朝廷俸禄。同治、光绪年间的赵春宜,更是受封到了五品蓝顶子。数百年来风雨飘摇,”琉璃赵“一直在琉璃局坚守琉璃烧造,世代相传。
乾隆时期
琉璃窑主
赵邦庆
光绪、宣统时期
琉璃窑主
赵春宜
宣统、民国时期
琉璃窑主
赵学仿
嘉庆、道光时期
琉璃窑主
赵士林
民国、解放初期
琉璃窑主
朱阔泉
民国初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一直处在社会变革前沿的北京,更是无暇顾及古代建筑、园林的修葺与建造,官窑厂处于停滞状态。
民国后期,官窑厂传承至赵学仿名下经营。烧制技艺几百年来均为子承父业。窑主根据技术高低和从业时间长短,给技术工匠们定股份,年终按股份分红。
琉璃窑过去以“作”命名,用来标注窑作名。琉璃作又被分为“上三作”和“下三作”。其中,上三作分别为:负责工艺造型和制作模具的吻作,专业烧窑看火候的窑作,以及配釉炼铅、掌握釉方的釉作;下三作则为:从事手工制瓦等体力劳动的瓦作,负责出窑、装窑搬运的出装窑作,和专为琉璃构件施釉的挂釉作。从分工即可看出,上三作掌握核心技术,下三作从事体力劳动。这种分工方式,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后才逐渐废除。
上三作-吻作
专业工艺造型师和制模具匠人
赵占鳌
武文志
赵付元
赵连元
上三作-窑作
专业烧窑看火候的窑匠
许桂林
肖瑞稳
武文贵
赵宝忠
上三作-釉作
配釉炼铅掌握釉方秘诀的匠人
朱阔泉
形文成
赵宝堂
周百川
李如冈
下三作
为壮工熟练工
屈志平
板瓦作
曹永忠
板瓦作
李国强
板瓦作
刘子岐
筒瓦作
李国强
筒瓦作
张永吉
勾滴作
1949年解放后,琉璃渠窑厂由已故窑主赵学仿的夫人刘连贞主持烧造。由于妇女不便出头露面,刘连贞邀请从业多年的朱阔泉作为其代理人,成立了建国后第一个由16股合伙组成的协泰琉璃窑厂。
1954年,人民政府收购琉璃窑厂后,保留了原来的技术工人,“琉璃窑赵”不再是经营数百年的家族企业,并归到共和国全民所有制行列,直接归故宫博物院领导,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琉璃砖瓦厂。
收归国有后,工匠传承不再遵循旧制、行拜师礼,转而由所在班组师傅传授,一徒多师或一师多徒皆有。
吻作
专业工艺造型师和制模具匠人
武文志
郭万隆
王文元
姜言桥
周天孝
赵恒金
赵恒全
赵恒才
杨清泉
藏志刚
郭占华
胡安礼
赵金
李全
张凤珠
李忠生
蒋兴元
张继林
范淑英
巩素芬
高文英
卞若章
任秀然
窑作
专业烧窑看火候的窑匠
肖瑞稳
武文贵
肖启云
刘树林
胡喜荣
胡英泽
武文亮
周长录
宋世贵
张立振
田顺年
马玉昌
焦明来
釉作
配釉炼铅掌握釉方秘诀的匠人
形文成
朱庆华
李朝元
老一辈琉璃工匠退休后,在改革与发展中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优秀技术人才,为祖国建设和古建维修做出了巨大贡献。
吻作
专业工艺造型师和制模具匠人
蒋建国
武岳泰
赵长安
王文凯
周子生
郭立生
付清海
肖俊山
畅永安
辛福利
藏立中
李翠平
吴桂荣
甄英光
焦立英
李淑香
宋秀兰
李国庆
陈付英
胡素霞
胡素改
窑作
专业烧窑看火候的窑匠
郝祥满
周天泉
胡树刚
代建水
肖广信
李新生
王胜海
李桂春
李铁臣
马新生
李成云
任建国
周庆革
李运铎
王占宏
许凤才
釉作
配釉炼铅掌握釉方秘诀的匠人
高殿强
王国良
赵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