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朝的建立,元大都的宫殿、寺庙大规模兴建,琉璃瓦需求量巨大,亟需一个官方部门统一管理琉璃烧造。元中统四年(1263年),工部在琉璃渠村设立琉璃局,专门进行琉璃瓦的烧造并进行直属管理。工部设局,匠人入籍,入籍的匠人不可再从事其他行当。匠人们曾在琉璃款瓦上打下自己的款识,利于管理和追责。
琉璃局的设立,意味着官窑的形成。官窑是琉璃烧造技艺的集大成者,并由官家直接管理,官窑在进行烧造时需严格遵守官方规定制式。由官窑产出并用于官式建筑上的琉璃,被称为官式琉璃。
据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刘墩桢介绍,琉璃窑中最古老的当属北平赵氏主理的官窑。“琉璃赵”从元代大兴土木之际由山西调入,此后经历过许多窑主。
有记载的窑主,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的赵邦庆,此外还有嘉庆年间的赵士林等,他们都是”皇商“,享朝廷俸禄。同治、光绪年间的赵春宜,更是受封到了五品蓝顶子。数百年来风雨飘摇,”琉璃赵“一直在琉璃局坚守琉璃烧造,世代相传。